端午節的由來 在春秋時代,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,他是楚國人,有一次秦國的國君想要以通婚為名義來陷害楚國的大王,當時屈原極力的反對,但是楚王並沒有聽信屈原的諫言,反而造成一些大臣對楚王的進言,於是楚王便將屈原流放到邊境,後來楚王果真被秦王在秦國殺掉了,屈原一聽到了這個消息十分難過,便抱著石頭跳入汨羅江自殺了。 當地的百姓被屈原的愛國情操所感動,於是就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魚吃,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屍體,後來世人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,也就是屈原自殺的這一天,有了包粽子的習俗,也將這天稱為端午節。 因為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,所以這一天也叫做詩人節,相傳當時有人想要找尋屈原的屍體,所以就划著船在汨羅江上找,就演變成划龍船的習俗。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,這是源於北方中原地區把五月五日稱為惡月、惡日,所以會在這天進行驅邪避惡,才會有掛昌蒲、艾草、灑雄黃酒的習俗。因為此時正當炎炎夏日,各種疾病極易流行,所以會形成此種習俗也是有道理的。 除了粽子 這些食物也是端午節必吃 民間有「未食端午粽,破裘不可送」的說法,意即過了端午才是真正夏天的開始。由於端午時期天氣轉為又熱又濕,是各種病菌和蠹蟲的旺盛生長期,也是人類最易百病叢生的時段。 所以傳統的端午習俗除了划龍舟、吃粽子,還有掛艾草菖蒲、戴香包、喝雄黃酒等習俗,主要都是為消災祈福、避毒驅邪、消除疾病!除了粽子,在各地還有許多特色飲食,也是端午節這天必吃的。 說到香包,還真的是小編小時候的回憶!記得以前端午節要到的時候,學校一定都會有香包DIY的活動,真的很有趣喔! 除了粽子,端午節還有什麼食物是必吃的? 吃茄子 俗諺:「食茄吃到會搖。」端午吃茄子有預防蚊蟲叮咬之效。中醫學認為,茄子屬於寒涼性質的食物,所以夏天食用,有助於清熱解暑,令人健康、長壽。 嗯哼~原來還有這麼一說,話說茄子可是M小編的拿手好菜,塔香紫茄!小編很賢慧吼~哈哈^^ 吃長豇豆 俗諺:「吃豆吃到老老」。夏季易有蛇出沒,長豇豆形似蛇,於是有了吃長豇豆避蛇咬的習俗。長豇豆具有健脾、利水的功效,夏天很適合吃長豇豆。 吃桃子、李子 在端午節這天吃桃子、李子有祈求多子多孫的意思,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 中暑。 吃鹹蛋黃 吃鹹蛋黃是涼性食物,可以去痧消暑、有驅瘟解毒,避免褥夏疾病。 吃瓠瓜 吃...